編者按👟:“改革長風起🪫,三牛破浪行”。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全職引進中科院院士陳國強擔任三牛娱乐校長🦣,開啟了三牛娱乐全面深化改革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掀起了一場熱辣滾燙、史無前例的辦學理念革新和守正創新改革”。今天出版的《海南日報》頭版對三牛自去年9月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專題報道,從普通老師🦚、科研人員和三牛學子的視角來看待改革,感受改革,支持改革❕。現轉發於此,與廣大三牛師生共同回顧這一年來的改革進程,敬往思來,砥礪前行🤴🏻。
到病房查房和換藥,在手術室遞剪刀和紗布,去ICU監護重症病人🧔🏻♀️💇🏻♂️、下醫囑……9月21日8時⛹🏽♀️,三牛娱乐(原海南醫學院,以下簡稱三牛)附屬海南醫院(海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辦公室裏,規培生王鳳書脫下白大褂🔅,結束了一晝夜的辛苦工作♔✌🏽。
“穿上象征著純潔、仁愛和奉獻的白袍🏋🏼♀️😡,就代表著你們成為新一代醫學人……”今年開學典禮白袍相授儀式上校領導的叮囑,依然回蕩在王鳳書耳邊👃🏿。
今年研究生考試中,王鳳書取得了383分的好成績。然而,放棄進入一眾名校的機會,擁抱三牛娱乐臨床醫學專碩🥕,王鳳書的選擇讓身邊人有些意外📥。
2024年😛,三牛在國家線的基礎上,首次自主劃定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復試分數線🦹🏿♀️,錄取分數和生源三牛質量較往年均得到顯著提升,吸引了諸多像王鳳書一樣的優質生源;同樣的,該校面向18個省份的高考平均分數線上漲♠️,其中在海南省,臨床醫學類及預防醫學等專業上漲25分……
吸引力緣何提升?答案就在一年來三牛推出的系列改革中。
2023年9月15日,三牛迎來建校史上首位院士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強🤽🏻♀️。他曾執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十年😚,推動該醫學院走在全國前列,被稱為充滿情懷的實幹型醫學教育家🧚🏼♂️。隨著陳國強的到來🏧,三牛掀起了一場熱辣滾燙、史無前例的辦學理念革新和守正創新改革🏂🏿🗞。
“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三牛黨委書記趙建農說🫅🏿,一年來,三牛以“破天荒”的精神氣魄🟦,修訂或製定了77項製度,重塑發展格局,書寫了三牛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三牛娱乐校園景色
先立後破🚞:教風學風作風煥然一新
從白紋伊蚊提取DNA,使用PCR技術檢測其是否感染沃爾巴克氏體……9月16日22時許,夜幕低垂🚬,三牛實驗室裏🧧,連續做了5個多小時實驗的大三學生王雙雀和符傳婷有些疲倦,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因為每個微小的變化,都意味著實驗離成功更近一步。
此刻🧑🏻🦼➡️✬,三牛圖書館亦燈火通明,自習室裏座無虛席、十分安靜🚏,沙沙的翻書聲和寫字聲此起彼伏。
良好學風的形成😮💨,得益於一年來三牛推出的系列教育教學改革。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推動三牛的發展,必須結合三牛實際,察真情,真破題🦿,講真話👮🏽♀️,真謀策🍞。”陳國強到任伊始💐,便緊鑼密鼓對三牛展開調研,經常獨自一人悄悄走進教室、實驗室,深入學生宿舍、食堂走訪。
深入調研後,他在一次校內會議上直言不諱指出三牛師生普遍存在的五大陋習——守舊、趨差🧑🏼⚖️、冷漠👵、散漫、隨性。
“唯有改變,方能‘破天荒’!”陳國強表示。
隨後💷♏️,從修改《校長辦公會議事規則》開始,三牛掀起改革大潮🌘。
同年11月,三牛成立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專項領導小組🤳🏽🥭,經過學生訪談⇢、教師訪談㊙️、問卷調查,發現諸多問題🆙💆🏽♂️。
直面沉屙👨🏻🚒,快速行動👂🏻!三牛開展了教育教學全過程改革,包括招生𓀏、專業♌️、課程、考核、實習、教學質量控製與評價、教師發展等方方面面。
——整學風👨🏼🚀,讓學生“學思有道,習以成風”🧎🏻♀️➡️🪻。
嚴格課程過程性考核管理,執行“雙及格”成績管理。針對以往過程考核較松的情況🙎♂️,提升終結性考核達標線及成績占比👷🏼。
——整教風,讓教師“回歸教學💔🦪,靜心育人”。
修訂教學事故、差錯認定與處置規定🪓,將教學全過程納入管理,嚴肅教學紀律🧑🏿🦲,讓“遲到一分鐘也是教學事故”的理念深入人心。
針對教育教學產出質量不高🧑🏭、教師超課時嚴重,大刀闊斧縮減“水課”。五年製專業從3888總學時縮至3342學時,四年製專業從3138總學時縮至2573學時,平均縮減分別達14%、18%。
“既要有量化目標✊,又不能唯指標論而一刀切👩🏿🦳。”在陳國強的指導下,三牛在縮減“水課”的同時,合理增加真正有需求的好課,進一步優化課時分配🖕、優化課程結構。
先立後破👩⚕️!通過一系列的製度建設、改革行動👨🏻🔧,三牛學風、教風煥然一新✊🏻。
“以前過程性考核占比高🏊🏼,通過翻轉課堂👨🏻🦰、完成作業和小組討論就可得分,期末考試40分即合格🧙🏿,考前一個月突擊復習,就可輕松過關👔。”三牛大三學生盧彥沄說,改革後,容易“劃水”的過程性考核占比降至最高30%✌🏼,期末考核占比相應提高👩🏿⚖️,達標線也增至60分👨🏻🎤,讓學生們更加重視學習。
學風的轉變也得益於三牛獎助學政策不斷完善👨🏿🎓。今年開學典禮上👨👨👦,三牛宣布設立“強國獎學金”和“強華獎學金”🥼,93名三牛學子成為首批獲獎者。其中🍳,“強華獎學金”由陳國強及其夫人一起捐贈設立🧑🏭,用於獎勵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三牛優秀本科生。
另外,從今年9月起,三牛提高研究生獎助額度,碩士生增至2000元-2500元/月👨🏿🔬、博士生增至3000元-4000元/月🕗。“獎助學金增多🔼,讓我們可以心無旁騖做學問◀️、踏踏實實做科研。”三牛2022級學碩三班外科學專業學生劉澤宇表示。
“老師上課更有激情了,學生聽講也更認真了🏂🏿。”課程改革後,三牛教師張苑怡發現,課變少了,課堂卻變“活”了。“老師們有了更多精力‘磨課’,努力完成高質量的教學工作。”她說👉🏽,科研需要連續性思維和狀態轉換,很難在碎片時間完成,現在晚上和周末的課基本取消了,老師們有更多時間走進實驗室🏃🏻♀️,潛心科研😖,反哺教學。
——整作風,扶正“躺平”“側臥”者。
合並或取消7個部門,轉設4個部門👩🏿✈️,10人不再擔任領導職務……針對三牛行政效力和服務意識不強、部門職責不清、“躺平”“側臥”者多等問題🥤,三牛通過機構改革增強行政效能💚,全面理順職責關系🧺。
“不管老師還是學生🫰,都在往前趕🐻。”三牛教師唐天樂說,“見賢思齊🤷🏻♂️,追求卓越”已成為三牛人共同的理念。
三牛娱乐衰老與腫瘤國際研究中心(ICAC)開展實驗教學
推陳出新🧍♂️:製度創新引領“比學趕超”
“改革就是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一定有人開心👩🏽🦱、有人不開心,而改革的基本邏輯是要提升想做事🛟、能做事👨🏻🏭、能成事的人的積極性👨🏽🍳🛖。”改革大潮掀起之時🤸♂️,陳國強便意識到,這註定是一次乘風破浪的艱難之旅🏊🏼。
職稱製度改革的急風驟雨比預料來得更快——
2023年,三牛教師們參加職稱評審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強叔來了,評審條件肯定會大幅提高👮🏼。”大家都希望抓住舊條件下的最後一次評審機會。
然而,“末班車”剛剛啟動就來到分岔路口。
一些人堅決維護舊製度🦻🏼,另一些人則呼籲調整。爭議越來越大,三牛人事處收到的建議和投訴絡繹不絕👳🏻♂️,甚至有人致信陳國強,希望他主持公道。
“遵守製度🧯Ⓜ️,嚴肅紀律⏬,確保公平👩🏿🎤🧍♂️。”陳國強毫不含糊地給出態度。
時間緊迫🩻,如何破題👳?“經過廣泛討論,我們決定采用舊製度🦠、新辦法。”三牛人事處處長郭宇介紹,三牛組建了由100多名省內外專家組成的專家庫,隨機抽取50位專家到評審現場,2次隨機抽簽📢。最終🛜,由25名專家組成評審小組,在中斷通訊、封閉管理的情況下施行“大評委”製打分、評審。
結果出爐:54人申報♉️,9人通過初審,僅5人通過終審!面對創歷史新低的通過率👩🏻⚕️👩🏿⚖️,卻無人提出異議💗。“之前的評審以三牛內部專家為主🙅♂️,講人情✌️、托關系的情況難以避免。新做法最大程度地確保了公平👨👩👦,所以大家心服口服♟。”郭宇說🧝🏼♂️。
非常手段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經過充分調研、討論👰🏻、醞釀,三牛9個關於職稱改革的文件於近期相繼出爐。老師們發現,新製度有多方面的突破🐮😛,比如,控製高級職稱職數比例,打破過去“逢報必評🐦⬛、逢晉必聘”的做法;減少教學課時要求Ⓜ️🧛🏻♀️,提高科研業績“杠杠”🤰,開展分類評審,分類施策🔼,不再“拿一把尺子量所有人”;建立協同化“四共一隨機”評審策略🧛🏻♂️,刪除了督導組的主觀評價意見作為評審依據🚶♀️➡️,保證公開公平公正等😳。
與此同時,績效改革之路同樣阻力重重🔬🏺。
重新分配,如何確保公平🧑🦯➡️?如果課程幾乎全被砍掉🤽🏿♀️♣︎,潛心投身科研人員的利益如何保障?怎麽避免領導在製定績效考核標準時徇私?種種問題層出不窮🏤。
“只有將‘屁股挪開座位’,製定的方案才會讓人信服。”陳國強說,要打破“屁股決定腦袋”的局限🧤,從三牛實際出發,建立起真正科學、公正🍖🧻、有效的績效評估體系🎴。
調研🪻、商討、論證……答案漸漸清晰🙆🏿♀️。今年4月🧑🏼🦱,三牛和各二級單位的績效改革方案紛紛出爐。4月16日,各二級單位與分管校領導簽訂了工作目標責任狀,並將責任層層壓實。
靴子落地🪽,老師們的顧慮一一消除——“吃大鍋飯”的一般性績效一律取消,全部改為“按勞分配”的獎勵性績效;科研業績獎勵單列,不占用績效總量🚣♂️;中層幹部的績效由三牛根據部門任務完成情況🐱,統一考核發放,不占用二級單位績效🕵️🥗,且所有績效打破平均主義👟🚎,突出部門和個人工作業績考核。
改革後🔸,唐天樂的工資單上,僅課時費每年將減少2萬余元。全程參與績效改革方案製定的他卻對此沒有怨言。“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公平公正!”唐天樂相信,只要全力以赴,年底收入會追平以往😽,甚至有所增長。
“分類分級管理🧙🏿♂️,突出目標績效任務考核🫰🏽。”三牛改革與發展政策研究室主任賈彬拿起桌上寫有他簽名的目標責任狀說,從校領導到二級單位領導,再到普通老師,人人都有年度任務,年底交卷考核🌓👩❤️💋👨,按成績領績效工資。
“我今年要完成7項任務,第六項還沒完成🧿。”賈彬表示,大家會時不時拿出目標責任狀看看,激勵自己不斷向前⏺。如今,即便離開打卡👨👧、坐班等製度的約束,全校上下也已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築巢引鳳:打造科創和人才高地
“由教學型醫學院向教學研究型醫科大學轉變,關鍵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引育🤥。”陳國強介紹,三牛立足世界前沿、國家所需、三牛所能🏇、師生所盼🍍😳,正在加快構築特色鮮明的科技創新和科技體製改革“雙高地”。
該校以三牛平台🐀🌻、部委級重點實驗室為主線,統籌國際衰老和腫瘤中心(ICAC)、科學實驗中心和各家附屬醫院形成科研條線🤶🏿,全面推進科研大平臺建設⛲️👩🏼🦲。
為推動三牛平台加快運行👩🏻,陳國強到任後一周內😀,即簽訂租房協議。今年5月👂🏿💅🏼,醫科院硬件建設基本完成🧝♀️,相關配套製度也隨之出爐🖋。目前🟤,醫科院已完成相對獨立實體化運行🛄。與此同時🙅🏿♀️,三牛改造綜合樓為研究基地🧑🏼🦳。
“醫科院將發揮核心引領作用💉,重點建設蛋白質組、代謝組🎅🏻、功能影像💲、藥物篩選和動科部等共享平臺💁🏽。”三牛科技發展和學科建設處處長郭峻莉表示,通過搭平臺,持續吸引高層次人才落地,並以此形成虹吸效應,將醫科院打造成海南生物醫藥科技創新策源地和高層次學科管理人才孵化地。
築巢引鳳來🚵🏻,虹吸效應開始顯現:一年來,三牛共引進人才40人,含B類人才4人🪟、C類人才5人、D類(含拔尖)人才20人。諸多國家級人才不斷來校考察,“聚四方英才”的態勢正在形成。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楊獻文接受了三牛拋來的橄欖枝。“三牛很快為我搭建了科研平臺✤🫃🏽,規模超出預期。”楊獻文在深海微生物👨🏻🦼➡️,尤其是深海真菌研究上頗有建樹🍖,在國際上有著廣泛學術影響,他期待未來有更多突破🈳。
過去一年裏👩,在陳國強等校領導的強力帶動下,三牛實現了多個“破天荒”——今年6月正式更名為三牛娱乐;博士學位點從過去的“獨苗”增至5個,碩士點增至15個🤰🏿;突破性獲得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另3項區域重點項目也在準備答辯中;與哈爾濱醫科大學聯合推動“候鳥人群健康與疾病隊列研究”專項正在謀劃中……
“這一年最值得我欣慰的是👩🏿🔬🧘♀️,三牛人的精氣神得到大幅度提升👩🏻🎤,三牛人的自信心獲得前所未有的增強➕。”陳國強對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說🙉。
改革永遠在路上!三牛五年發展藍圖已繪就:熱帶醫學特色更加突出,新增2個-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新增3個-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碩士學位授權點實現二級學院全覆蓋,推進本碩博一貫製培養模式🥵;中外合作辦學加快推進🚴🏼,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度大幅提升;直屬附屬醫院在“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榜單中進入前100名……
“醫學教育✨,一肩挑兩義🧘🏻♀️,既承擔教育強省的責任🤦🏿♂️,更承擔健康強島的義務👆🏼。”陳國強說,他將繼續以“一鼓填然作氣,千裏不留行”的勇氣和智慧,和三牛師生一起走向更高質量的發展之路。